文章分享


點閱次數:1004Facebook LINE Twitter Plurk
發布日期:2021/6/7 上一則 | 下一則
更新日期:2021/6/9
何謂「社交處方箋」?熟齡黃金歲月的快樂解方


作者/ 安可人生編輯部
生病不一定非得吃藥,聽音樂會就是一種非藥物的治療處方。(圖片來源/Photo by Larisa Birta on Unsplash)

受訪者=劉建良/採訪整理、文字=鐘玉霞
「生病了就要吃藥。」這樣的觀念可能要翻轉了。不再一味從藥櫃裡尋找救贖,英、美、加拿大、紐西蘭等國施行發現,真正解方可能是非藥物治療處方:社交處方箋!

「社交處方箋(social Prescribing),社交是指互動,包括:人事物,環境、動物、花草等各種刺激,藉由互動與交流產生連結,創造生態圈。」研究社交處方箋並實際用於看診,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醫師表示,歐美醫療診治費用昂貴,社交處方箋可節省醫療資源,又能促進全民身心健康;尤其英國研究發現,就成本與效益而言,無論預防或治療,社交處方箋都是便宜且事半功倍的良方。

他強調, 社交處方箋連結社區的非醫療資源,包括自然、藝術、音樂、運動等,創造增加參與感的環境與網絡。事實上,在台灣看病時, 醫生也常建議患者:多運動、多走路、放鬆心情,而開立社交處方箋正是將其處方化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開立音樂會處方箋,受到好評。(圖片提供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)

節省醫療成本 啟動身心自癒力
現代醫學依身體部位分門別類給予用藥或手術,對急性或重症病患助益大,但人體身心奧妙又複雜。止痛藥、消炎藥、抗憂鬱藥等各種化學合成藥品可緩解症狀,但許多慢性病或慢性疼痛,吃藥無法根治,還可能有副作用,造成身體負擔及對藥品依賴性,進而抑制身體的自癒力。

社交處方箋可能是治本的大絕招:與環境連結,從人際關係中得到支持與溫暖,帶來心理安全感,製造讓身體快樂的腦內啡;接觸新的人事物,也比較沒時間生病。劉建良醫生指出:「社交處方箋沒有副作用,不分年齡、不限疾病科別都能開立使用,在國外,社交處方箋也常用於青少年,藉由開立志願服務處方,增加社區參與、增進社區認同感。」

預防醫學 社交活動力降低即開立
劉建良醫師致力於推動失智病友友善社區,期間發現國外社交處方箋趨勢,因而在其服務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,開始試行社交處方箋,下一步更要推廣至北市聯醫的其他科別。

他解釋,有些熟齡者因行動或健康需仰賴別人而減少活動,甚至失智症家人也擔心失智長輩走失而不願意讓長輩出門。另外,身體衰弱但尚未疾病,如握力變小、走路變慢⋯⋯醫師早期發現患者活動力降低、與社會連結降低時,即開立社交處方箋,即早介入進而預防,可跳出未來失能的惡性循環。

​民眾自己紀錄活動參與心得。(圖片提供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)

從預防醫學的角度,社交處方箋讓現今身處快速變動環境而壓力加劇的民眾,更積極改變因缺乏活動造成的三高等「生活習慣病」,藉由減少吃藥,也啟動身心免疫系統與自癒力。劉醫師認為:「社交處方箋運用於預防醫學,包括預防失智失能、延緩退化,需仰賴醫師在早期發現病患社交力降低、身心拉警報的預兆,即開立社交處方箋,積極改變,而非發病了才靠藥物治療。」 (完整文章,請見《安可人生》雜誌第20期/8月號)

本文由《安可人生》授權,並附上安可人生的網站網址:https://ankemedia.com


資料提供單位: 安可人生